陳伯軒 老師
學歷

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 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博士


著作

1.《文本多維: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2010年
2.《彳亍:陳伯軒散文集》,2014年
3.《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知識/姿勢與記憶/技藝的相互滲透》(博士論文),2015年
4.《地方與人家:台灣當代散文家析論》,2019年
5. 其餘學術論文、書評、創作等共發表百餘篇。

經歷

2001年 考取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5年 考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
2010年 考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班
2010年 獲聘為崇右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2010年 取得教育部頒發格格講師證
2011年 獲聘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2013年 獲聘為致理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2015年 擔任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代課講師
2015年 改聘為經國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16年 獲聘為致理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16年 擔任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代課助理教授
2016年 獲聘為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16年 獲聘為亞東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17年 獲聘為元智大學中文碩士班兼任兼任助理教授
2017年 取得教育部頒發合格助理教授證
2017年 獲聘為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8年 加入吉光國文作文教學團隊


得獎紀錄

2000年 〈瓶中海〉獲得板青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
2000年 〈靜臥的觀音〉獲得板青文學獎特別推薦獎
2002年 〈青春‧流星‧海〉獲得台北大學文藝獎散文組首獎
2004年 〈急雨〉獲得台北大學文藝獎散文組首獎
2005年 〈交談的距離〉獲得台北大學飛鳶文學獎書評組佳作
2005年 獲得台北大學中文系傑出系友獎
2006年 〈餓食表〉獲得政大道南文學獎佳作
2007年 〈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獲得政治大學研發處論文獎助。
2007年 〈筆端的會話/繪畫──論林文月散文人物書寫的語言藝術〉獲得政治大學研發處論文獎助。
2007年 〈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獲得政治大學研發處論文獎助。
2007年 〈論墨子天鬼觀念的功利色彩及其困境〉獲得政治大學研發處論文獎助。
2010年 〈一將功成?──古寧頭戰役最高指揮官論爭述評〉榮獲「國防部98年度史政論文徵集:古寧頭一甲子」特優獎。
2015年 散文〈男人的疤〉收錄於蕭蕭主編《104年晟景文摘》。
2019年 散文〈浮塵〉收錄於龍騰文化參考書《青春筆記》。

指導學生

1、指導補習班與家教學生創作(國小、國中、五專、高中)發表於《台灣時報》、《自由時報》、《人間福報》、《中華日報》、《國語日報》等計五十餘篇。
2、指導成人寫作發表於《自由時報》、《人間福報》十數篇。
3、指導台北大學學生〈深海頑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二屆飛鳶文學獎書評組首獎。
4、指導台北大學學生〈風中的呢喃--讀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二屆飛鳶文學獎書評組評審獎。
5、指導台北大學學生〈梁紅玉不是卑南人──讀巴代:《最後的女王》〉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二屆飛鳶文學獎書評組佳作。
6、指導台北大學學生〈於無光之夜獨行──讀胡淑雯《哀豔是童年》〉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三屆飛鳶文學獎書評組首獎。
7、指導台北大學學生〈每個人都在練習生存──讀張耀仁《死亡練習》〉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三屆飛鳶文學獎書評佳作。
8、指導台北大學學生〈女人,只能是輕聲的呢喃?──讀胡淑雯《哀豔是童年》〉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三屆飛鳶文學獎書評佳作。
9、指導台北大學學生〈也僅止於一枚陰蒂──評胡淑雯《哀豔是童年》〉獲得台北大學第十五屆飛鳶文學獎書評評審獎。
10、指導台北大學學生散文創作〈活在老水邊〉獲得後山文學獎散文組第二名。
11、指導學生推薦甄試錄取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班創作組。
『最大的理性包含著最大的感性』
陳伯軒 老師
我從小就期望當一位國文老師,乃至於到高中傻傻地讀遍參考書、教師手冊,到了填選志願時,所有的志願全都是中文系,沒有其他的選擇。然後,就這樣讀到了博士畢業。一路走來,當然不可能如青春年少那樣的痴狂無畏,但縱有遲疑,也是不斷地自省:究竟,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價值與意義為何?我們又要如何通過教育來傳遞?

「最大的理性包含著最大的感性。」這是讀書時曾經聽過的一段話,也是常常在台上想分享的奧秘。

文學領域何其遼闊,而國文成為一門主力學科,是我們的幸運,也是不可承受之輕。但是只要我們回到本心,請循其本,自然就會發現在中學階段的所有訓練,正是逐步地構築著與文學世界相應的胸懷與視野。文學閱讀使我們拓展生命的經驗,了解許多人與我們不一樣的生活風貌與價值選擇;而寫作則藉此讓我們試著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調度自己的情感、藉由特定的藝術形式來傳遞自己能說的、想說的、以及那些不太容易說的話。

我永遠是這樣與學生共勉: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成為一個能理解感情的人,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能夠把自己想法與感情好好表達出來的人。
 
於是,我們會成為愈來愈好的人。

這也不枉費了我們把大好的青春,都獻給了文學。